堂外环以游廊,堂前有池,后有石山,堂后方亭名湛碧亭,西达致爽楼。北为镜藻轩,南为澄碧亭。亭北廊名清约池,轩西为澹吟室。西门内有八方亭,重檐八角攒尖顶,黄琉璃瓦绿剪边,树立有石塔,镌刻贯休画十六应真像,并镌刻 “御制”赞语其上。再后有殿,额为“真宝般若”。联为:“正法眼长明,慧灯不灭;无漏身自在,性海遥通“。这些字都是乾隆皇帝御笔亲题。万佛楼东西各有一浮图,楼前为大月台,周围是用汉白玉石制做的须弥座,东、西、南三面设垂带台阶,上装汉白玉石栏板、望柱。
月台上满铺大方砖,左面树宝幡竿,右面立石幢,石幢为汉白玉石方须弥座,上竖方形石碑,碑上为四角攒尖顶碑首,四角行龙四条,碑上镌刻乾隆“御制庚寅万佛楼瞻礼诗”:“六旬庆诞沐慈恩,发帑范成两足尊。数计万因资众举,层看三此建楼鶱。香花卜日瞻礼始,福德被民愿力存。设日遐龄祈寿算,肫诚还以祝徽萱。”幢东西南三面分别刻清字、蒙古字、西番字。由于是为太后庆贺八十大寿而建,故由内务府拨大量黄金铸造金佛。可是乾隆尚嫌数量不够,以呈进寿礼为名,下旨要求上至京城,下至地方,无论王公大臣,地方文武,乃至汉、蒙、藏寺庙的和尚喇嘛,都要表“孝心”。
并且规定,大的佛像要五百八十八两八钱,小的也不得轻于五十八两。于是楼建成后,大大小小的官员纷纷铸佛像作为寿礼献上。楼内部的墙壁上布满了大小佛洞,密如蜂房,共一万个,每个佛洞内供奉一尊纯金无量寿佛,此楼也因此定名万佛楼。楼内还有三尊铜铸大佛立像,称三世佛。可是收上来的寿礼加上内务府铸造的佛像,早已超过一万个,于是从中取一万尊精品供于“万佛楼”,其余分别供于宫内和西郊畅春园。万佛楼本身造价就不低,再加上一万尊金佛,其经济价值可称无法估量。就是这价值连城的万佛楼,在庚子事变中“被盗”。
1900年 8月八国联军侵入北京,北海小西天沦为日军司令部,到1901年8月 签订了丧权辱国的《辛丑条约》后联军撤走,一年的时间里万佛楼中的金佛尽被盗走。说是盗,实际就是明抢,万尊佛像全部被日军掠夺,建筑也造损毁。 民国《三海见闻志》中就说:“南坊依旧,北坊只余坊基址……佛像被日本军运回本国,无一余者。楼下之大佛,只余佛首卧在地上。两旁的配楼,积楼如故,鬟辉楼则孤壁独立,只余瓦砾。”
解放后,五十年代曾用万佛楼作为露天电影剧院,此时仅存的南牌楼也已摇摇欲坠,考虑到安全问题,于是将之拆除。1965年,万佛楼已经破旧不堪,当时财力匮乏,且又不被重视,就给当成危楼拆掉了,遗留下的基座也在1970年被拆成石料,用于天安门的翻修工程。再后来,万佛楼原址附近建起了经济植物园,楼址仅剩下遗迹,乾隆御制《赡礼诗》碑被移至极乐世界南面。如今这里只存普庆门、宝积楼和八方亭,万尊金佛也不知流落到了何处。
注: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!
关注我,更多京城文化与君共赏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